最近,《女医·明妃传》正在热播,看到刘诗诗饰演的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的谈允贤,OL编辑不由想到了对现代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屠呦呦。古代谈允贤运用中草药治病救人,如今屠呦呦从传统中医典籍中找到科研灵感,提取青蒿素攻克疟疾。今年已经85岁的屠奶奶为科学奉献的一生令人崇敬,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女神”!
她的眼里没有名利 只有科研
在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大多数人对于“屠呦呦”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已经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了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奖,这一奖项被很多人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不过当时除了学术界,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直到2015年的诺贝尔奖公布,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屠呦呦的名字一下子被全世界所熟知。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科学家曾经多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是均未当选。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许多人都因此为屠奶奶抱不平,但其实,对屠呦呦而言,岂止是这些头衔,就连我们眼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在屠奶奶的眼中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她的心里关注的只有科研。
10月6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贝尔奖的消息。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奶奶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老人皱着眉头:“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
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请求,一开始屠呦呦并不愿意接受,后来实在架不住多番恳求,最后只接受了央视等少数几家媒体的采访。对于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屠奶奶认为“我个人确实没什么好讲的,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比起自己,她更愿意谈的是自己的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1967年5月23日,在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在文革背景下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疟疾防治药物计划,1969年,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当时她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由于西医人才的缺乏,她进入项目组后才被提升,负责一个课题组。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开始尝试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为了尽快进入临床试验,保证青蒿素不会毒死人,连屠呦呦在内一共8个人,第一批充当志愿者以身试药,结果屠呦呦因此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对于当时的决定,屠奶奶只是平静地说“当时动物试验过了,如果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要耽误一年。”
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目前为止,青蒿素是我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
直到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青蒿素作为最有效的抗疟药,每年都在挽救超过百万人的性命。每一个使用青蒿素摆脱死神魔爪的人,都应该记住屠呦呦。
诺奖第一人不是天才 女科学家也有爱情和家庭
呦呦,是屠奶奶的父亲为她取的名字。典出《诗经小雅》,表示鹿鸣声。《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写着《诗经》中的相关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谁能想到命运居然如此神奇——呦呦这个名字和青蒿这种植物,跨越2000多年,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童年的屠呦呦和母亲
屠呦呦有三个哥哥,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她同样和哥哥们一样接受完整的教育。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中止了学业,在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后,得以好转继续学业。
这段患病的经历,在屠奶奶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最终成就了一代药学大家。
屠呦呦的哥哥曾经写信鼓励她: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1948年,18岁的屠呦呦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后来又转学进入宁波中学。如今的诺贝尔奖得主当年并不是天才,来到新的学校后屠呦呦的成绩只排在班里中上游,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不过,高三的时候屠呦呦奋起直追,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对于这一选择,屠呦呦说:“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我少年时对医学心向往之。而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屠奶奶当年也是个清秀的小少女啊~
与此同时,年轻的屠奶奶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可别以为女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冰山”,屠奶奶的丈夫李廷钊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暗恋她了,不过并没有表白,毕业后李廷钊去了苏联留学。说来也巧,因为同是老乡,屠呦呦大学期间和李廷钊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经常会面,经过姐姐当红娘,两个人终于喜结良缘,李廷钊比屠呦呦小一岁,还是现在很时髦的姐弟恋哦~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晚宴。
按现在的标准,李廷钊绝对是个超级暖男。要知道,在钢铁研究院工作的了李廷钊当时也参与了多个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工作同样非常忙碌。到那时因为屠呦呦对家务不擅长,所以他基本包揽了家里所有大小事情,一直悉心照顾着屠奶奶的生活起居。这一照顾,就是一辈子。屠奶奶开玩笑说, “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到“中草药抗疟”研发任务,她被派去海南,而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则被下放云南。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小女儿一直放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三四年才能有一次母女聚会,以至于两个女儿都曾经不认妈妈。不过现在,两个女人都已经长大,大女儿在剑桥大学工作,小女儿则留在北京,也算是非常幸福圆满的一家人了。
屠呦呦全家福
或许是因为科学向左,生活向右,对于女性来说家庭和事业更尤其难以兼顾,所以人们才会对女科学家的感情和生活产生各种猜测。然而在屠呦呦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杰出女性有血有肉的经历,她也有爱情和家庭,她也有一些缺点,但同时,她也作出了伟大的奉献。正如歌德所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诺贝尔奖的颁奖礼上 她是最美的中国女神!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在瑰丽的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刻让所有中国人都深深感到骄傲和自豪~!
屠奶奶身上的这色套装,出自瑞典华裔设计师GALO之手,紫色寓意紫气东来。看到屠奶奶身上的胸针了吗?这枚胸针的设计象征了中国的凤凰尾翼、蝙蝠翅膀以及女体的各种元素,凤凰所夹带的吉祥之气携着蝠(福)而至,女性伟大的孕育着各种生机的勃发,配以典雅高贵的紫罗兰宝石,不仅蕴含了美好寓意,造型也非常美丽,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这张照片上的屠奶奶正在瑞典参观诺贝尔博物馆,并且受邀在博物馆的咖啡馆椅子上签名。这身黑色大衣隐喻的是历史长河,百叶在大衣上从肩部延伸至腿部、黑鞋,背后缎面心型象征着屠呦呦舍身为医学界付出的坚定之心。(好可惜被椅子挡住了一部分)
看到上图中屠奶奶颈间系的丝巾了吗?可不要小瞧这条丝巾!紫色底色象征着祥瑞之气来自东方,四周的金色叶子纹样将黄花蒿的形态融入其中,整个图案散溢着贵族色彩!在丝巾中间染印着Galo设计师的独特圆形logo,隐含”天圆地方“之意,并应用屠呦呦早年的研究”半边莲“,将其花瓣融入到美丽的圆边之内。正中间的符号GL代表着分享祖国和世界,述说着屠呦呦对世界的关怀,GL下面的心形象征着屠呦呦用她的爱来拥抱世界!
看到这样精致的设计,OL编辑只能深深地赞叹每一处细节当中蕴含的深厚底蕴!
屠呦呦无疑是美丽的,她的美不是来自外表,而是源于她对真知不懈的探索,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对内心最初理想持续的奋斗和追求。这位85岁的老者用一生把儿时的梦想最终实现成了造福全人类的成就,我们感动于她的赤诚,也敬佩于她的执着,她是真正最美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