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大叔VS.沈宏非:今天你怎样阅读? | 独家出品

  编辑:landyliao
2016年05月24日 02:39来源于:芭莎男士
分享:
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网红”同道大叔,原来是一个岀生于1988年的俊美男生。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同道凭借对十二星座的犀利吐槽而让大众纷纷转粉,从未被黑。现在我们想知道--除了手机,一个有思想的网红还有空看书吗?

拥有千万微博粉丝的“网红”同道大叔,原来是一个岀生于1988年的俊美男生。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同道凭借对十二星座的犀利吐槽而让大众纷纷转粉,从未被黑。现在我们想知道--除了手机,一个有思想的网红还有空看书吗?

策划、编辑/于蕾摄影/武传华、贾树森

摄影助理/李勇采访、文/小川叔、郭卉

即时更新的移动互联时代,正在坚定而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网络科技的更迭创新中,传统媒体在逐步被新媒体冲击并覆盖;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对图片、视频和短文字的快速浏览,已经成为电子化阅读时期人们开始适应的新阅读习惯。

而与此同时,由传统纸质书籍和长篇优美文字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和深度思考,似乎正在被依赖手机阅读的新生代们所疏远和淡忘……在今天,曾经的便携电脑可以被智能手机功能取代,而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书本和传统文学的营养汲取,是否也将被海量涌现却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和各种浓缩的心灵鸡汤所代替?

此次《芭莎男士》邀请传统阅读爱好者、60后专栏作家沈宏非,和正在崛起的85后网络新生代红人@同道大叔一起来聊聊,关于这个时代各自的阅读习惯和体验——与其说我们在讨论怎样阅读,不如说我们更关心你在以什么样的心态阅读,以及在当下的文字语境中,是什么在激发起你的兴趣。

同道大叔

同道大叔:网络语境的阅读与创造

作为在新浪微博拥有千万粉丝的红人,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同道大叔凭借对十二星座精准的原创吐槽漫画而风靡网络世界,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男生有着超越自身年龄的学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如今的他不但出版了图书,还组建了公司,各种周边产品也在陆续推出。在他复杂忙碌的日程表中,我们找到一个晴朗的上午来一起谈网络时代的阅读和创作。同道说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一本对他来说触动极大的书,读书所带来的思维冲击和深入思考,让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和领悟。

《芭莎男士》: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你怎么看阅读这件事?让你印象深刻的书籍有哪些?

同道:看书会让人心态变得缓和,注意力集中,避开了其他的打扰。我发觉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时间结点都会遇到一本书,让我发生改变,甚至给我很大的启发,得到飞跃。大二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艺术的阴谋》,作者河清是浙江大学教授,这本书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当代艺术发展史,艺术中心是如何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它对我的启发和震撼特别大,对于一个当时想做艺术家的人,我深刻认识到艺术背后的推动其实有很多因素,明白这一切之后,我就决定先将我的经历和生活体验丰富,再回来从事艺术这个事情,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决定要从一个艺术家转型去做商业的。后来当我才开始玩微博,遇到一本书《乌合之众》,是写大众心理学的,当时因为玩微博我开始研究传播学,一开始我对一些网友的评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心里平静很多。我发觉一个大众群体面对这么大的社交网络,这些都是自然和正常的,都是符合大众逻辑的,面对一些网络攻击就应该看得更淡,不要让负面评论打扰自己,所以当时也因为这本书让我对传播有了深刻的理解,促使后来我们的内容能够做的非常好,传播性比较强。

《芭莎男士》:如果你有大段时间读书的话,会选哪方面的书?

同道:如果是现在来看,我更倾向于商业上的还有历史方面的书。会选择一些比较具有启发性的书籍,但不会看纯商业书,因为太枯燥了。我希望多受到一些实例的启发,而不是读一些过程和方法,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深层的文化和更有趣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干巴巴的经验和讲述。

《芭莎男士》:现在很多90后和95后都觉得纸质书太厚,读书太累,反正那些内容知乎和微信都有,在电子化阅读的大趋势下,你对这个阅读习惯怎么看?

同道:对于如今90后和95后的阅读习惯,我觉得目前手机阅读比较碎片化,它不但不形成系统,还不容易被记住。当你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有太多的东西在抢占你的注意力。而当你安静下来看一本书的时候,注意力是不会被打扰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不是说手机阅读不好,我觉得手机阅读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贴近时代,我也很喜欢知乎的内容,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另外一种阅读状态,去多做一些思考。

《芭莎男士》:你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更喜欢深度阅读还是这种电子化阅读?

同道:我内心非常想读书,但是现在的时间很碎片化,目前花时间最多的还是在微信上,所以就很容易被各种主题吸引。我更喜欢纸质书,它会让我感觉是在阅读,而且会容易比较有深度的去思考问题。

《芭莎男士》:说到微信,似乎正是公众号的盛行才引发了碎片化阅读的潮流,那么你如何面对和处理碎片化阅读习惯?

同道:其实我觉得微博之前140字才更像碎片化阅读,微信还比较偏深度阅读。有一部分人喜欢深度阅读,一部分人喜欢碎片化,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应该提供给读者很多渠道,好不好看还是要看内容,它是否能带给读者一定的思考或价值,这个是重要的,至于它是否碎片化只是一个手段。

《芭莎男士》:最近你的走红速度非常快,那么你这两年还有时间读书吗?

同道:去年我读了两本书,一本叫做《人类简史》很有趣,它从一个特别角度介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遵守的一些规则,其实都是想象出来的。这对我现在做的事情有启发,因为我们要做的也是一个系统、要建立一套规则让大家一起遵守。还有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讲的是每一个创新的公司做了它认为觉得对的事情,但是往往会遭遇一些致命的来自边缘的打击,比如我们发现一个需求,然后创造一种方式去满足它,按照常理我们应该不停的满足它,因为这样我们创造的价值才会最大,这个时候很多人却会因为创新的稳妥而往上走,可是你建立所有的模型都花了很长时间,本来这个时候你是应该去收钱的,你要向上发展势必会导致风险,这就是所有创新者的窘境。你可能在做你认为商业上对的事,或者是股东觉得正确的事,但此时也可能是你是面临失败的时刻。

《芭莎男士》:你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有什么不同?

《芭莎男士》:你如何看待传统作家名声大,但网络作者赚得多这个现象?

同道:因为网络作家多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而传统作家没有摸透甚至没有用好这个新的渠道。大家同样是卖书,网络作家有粉丝可以交流维护,传统作家有读者,但你的读者覆盖有限,那网络比传统多了一个渠道,自然就赚得多了一些。

《芭莎男士》:你介意别人称呼你“网红”吗?一年之内粉丝从10万涨到500万以上,心态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还记得当时一夜爆红的心情是如何吗?

同道:现在“网红”这个词挺火,大家喜欢用一个笼统的称呼来概括一个新现象或者是新一批人,我觉得无所谓,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当时火了就觉得很神奇,还蛮有意思的。因为我是抱着好奇心在做事情,对红不红的其实不那么看重,平时画画的时候身边也会有一些喜欢我的人,所以后来获得更多人关注之后我并没有太意外,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对于粉丝量其实10万是一个门槛,100万是一个门槛,过了百万之后已经没有太多的感觉了……现在粉丝已经有1000万,粉丝增长速度已经不是我关注的重点,这会带来商业价值,我会思考商业运营和做内容的意义。尤其是当关注的人变多了会有更多责任感,公司和团队的人都慢慢参与其中,开始思考我们会带给大家什么?我的粉丝里女生偏多,我认为她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情感上、生活上的一些答案。我现在是用一种比较幽默的方式在告诉她们一些知识,但在未来,我有没有可能给她们提供更多更有深度的东西?这也是粉丝到了一定量级之后我才有的思考。最开始都是抱着娱乐心态来看的,大家会把你当成一个娱乐的渠道,但是她们内心深处还是有更多需求的,就像我们的公众号目前有500多万订阅,我现在思考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刊物一个平台,可以衍生出更多内容,更生动地去挖掘一些服务,比如情感咨询,很多订户是单身的,能不能把这个链接也做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考虑的。不是单纯的广告,关注的人多了之后理论上它一定是有广告价值的,要思考如何从纯粹的娱乐化延伸到更深度的价值。

《芭莎男士》:作为内容生产者,是不是应该去引导你的读者,而不是满足他?你在面对读者创作的时候考虑过你的引导方向么?

同道:我觉得我们这个平台不算是一个一直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我们更像是一个翻译者在翻译一种文化,翻译一个女性的生活状态。我们是在用星座谈情感的东西,而且表达态度都是比较中立的。公众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阅读和休息的平台,我更希望把公众号做成一个知音,从这里得到关于星座和情感上的一些抚慰和知识。

《芭莎男士》:在创作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缺乏灵感的时候?

同道:肯定有。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客户需要一个很娱乐化的东西,我创造了,他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就会觉得你怎么老是那几样?这其实是他本身的需求在迭代,如果这时候你的创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用户就会流失掉。这是一个供给市场,作为一个提供方你必须要迅速迭代,肯定会压力很大,但所有行业都是这样,也包括内容创作者。在新媒体时代里创作的内容传播非常快,同时内容又很分散,用户很容易受到各种吸引,因此你必须快速更新,要关注许多的领域和热点,这的确很累,但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规则。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其他手段,比如短视频、直播,用更新鲜的方式来补充,微信目前的制作方式很便利,你能否用更多新的方式把内容做的更好,取决于你如何做配比,原料还是这样的原料,你只需要把它升级,用新的方式每次添加一点,不能太过,否则容易造成过度消费,我们更想追求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更希望稳步发展。

《芭莎男士》:同道大叔这个品牌在向商业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原本的粉丝一定会有不适应,可能有网友说你怎么会变成商品?那么从内容到商业的过渡你是怎么做的?

同道:所以你只能让自己的商业化行为更舒服一些,不能采用一些看起来比较粗暴的做法。这其实要更深层去挖掘大家心里真正需求的东西,大部分人心里想要的东西你挖掘到了,大家的接纳程度就会好很多。这也让我们自己要不断去打开和思考,比如有没有可能广告会更有意思呢?有没有可能按照我的方式来做广告呢?你可以有一些规则,拒绝一些品牌不适合的东西,按照我们的粉丝逻辑来做事会更好一些。内容衍生品很多都要带有社交元素,希望自我表达,这种需求能否转移到我们的衍生品上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今年大概会有2000多件新品出来。因此,东西好才是首要的,而不是说因为我是你的粉丝所以就会去买,而是你要满足真正的需求。

《芭莎男士》:作为网络内容提供者,在网络红人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你认为怎么能做到不被淘汰?

同道:做内容的人肯定会有被迭代的担心。但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首先你要先做内容获取很大的流量,当流量趋于稳定之后,你思考的就是我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什么样的品牌,我在这个时代或者在这个时间段里,我是用什么让别人记住我的?每个人都是一个IP,每个网红也都有自己的周期,你在周期之后是否只有单一的路径去接触你的粉丝?比如我现在是靠内容接触,那以后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是否还可以通过周边产品、话剧、电影等其他手段去触及粉丝?当你慢慢发展品牌逐渐树立之后,你会形成一个符号,当它一个现象就不用太担心了。而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现象,当我们品牌化,想到星座就会想到同道大叔,我们会考虑当你想到星座的时候,你会看什么?买什么?消费什么?我们更希望它能够从内容品牌加上商业之后慢慢向文化消费品衍生,所以它的衍生产品可能包括了书籍、电影、话剧、网络剧、展览、艺术品、甚至包括服装品牌等等都会覆盖到,我们希望用一段时间让它完成从内容品牌向文化消费品牌的过渡。

沈宏非:与生活记忆有关的那些书

沈宏非

沪上一代才子沈宏非偏爱纸质书,说自己经常是十几本书一起看,题材驳杂涉猎广阔。自上世纪90年代从专栏作家开始起步,他已经出版杂书四种、食经三种、爱经两种,被合称为“四书五经”而闻名,因此文坛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有专栏处有宏非。初春的一天下午,4月弥漫着花香和青草生长的清新空气中,阳光洒满了沈宏非的工作室,他随意拿出几本藏书翻看着,和我们说起关于阅读的一切。

《芭莎男士》:你每天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沈宏非:白天都是碎片化时间,完整的时间就是睡觉前。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晚上舍不得睡?就是这段时间比较完整。睡前你可以看两集电视剧,或者一本书。如果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想看但特别长,就会把它先存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翻出来再看。

《芭莎男士》:每天大致会有多少时间用来阅读?

沈宏非:大概有2到3小时。我是同时纸质书、杂志、手机都看,晚上电视也开着。我相信大部分人是这样。信息碎片化造成了现在人们的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我发现很多人跟我说,最近看了一本什么书,其实都是在飞机上看的。也许只有在飞机上才有一个整段的时间——机场书店的书为什么卖的很好?一定跟这个有关系。

《芭莎男士》:在电子浪潮下,电子书似乎开始替代了两千多年纸质书的阅读习惯,那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电子书的?

沈宏非:如果说电子化阅读早就开始了,过去一般会在电脑上看,现在大部分是在手机、ipad上看。阅读习惯大家都在改变,如果一篇文章编在一本书里或者是做成一个公众号,我宁愿在公号里看。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读过电子书,虽然以前我有Kindle,最早还有汉王,但都没有用过,对我来说下载电子书很麻烦,而且我要的书也不一定有。

《芭莎男士》:电子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对你来说有什么不同?读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体验会有差别吗?

沈宏非:我觉得电子化阅读很方便,比以前读书的效率高,随时随地都能读。纸质书你得两手拿着看,尤其是很厚的书拿着很累,如果是新书,看到中间的时候折页又很难折过去。而且现在的书字印得越来越小,大概是出版社觉得这样才有格调?我不觉得电子化阅读和纸质书阅读有差别,读书不就是看字吗?有字就行。

《芭莎男士》:乔布斯说过,对于有求知欲的人来说,读书本身比用什么读更重要。虽然电子阅读自由方便,但对于在纸质读本环境中成长的你来说,是否还是更依赖纸质书的阅读习惯?

沈宏非:我经常会十几本书一起读,我的床头柜很大能放好多书。可能是受网络影响,看一本书看到某个地方,你就想去翻另一本书求证一下,就像网络链接。最近浙江卫视拍了一部《南宋》纪录片,就有兴趣想找一些书来看看。每本书也不一定要看完,一本书就像一个餐厅一样,菜单上有20%的菜还能吃就行了。网络让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朋友圈如果谁推荐一本书,也可能就会买来读一下。

《芭莎男士》: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同时一起读十几本书会不会相互混淆?可以说一下书目吗?

沈宏非:有一本日本作家冈田英弘写的《世界史的诞生》,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没有世界史之前只有每个国家自己的历史。以前我们看世界就好像只是一个中国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全景式的世界历史。看中国历史很孤立,就看中国人自己的事,北方少数民族是怎么回事?金兵是怎么回事?蒙古人是怎么回事?其中说到一个世界史的元朝,在那个时间节点整个世界都在蒙古人的大统一环境下。这本书的好处是,以前的书都是泛泛而谈,而这本书的作者解决了这个问题,看历史不能只看中国的历史。还在看一套《读库》,还有两本香港出版写上海文化大革命运动史的,还有胡兰成以前没有出过的书。

《芭莎男士》:每年会不会给自己列一个书单?

沈宏非:没有什么书单,这两年我会集中读历史类的书。这一类的公众号也很多,最近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顾城说红楼梦,我以前真不知道他说的很好,就从网上买来一本顾城的冷书《顾城哲思录》。我也不是学者,不会去苦读一本书,基本上凭兴趣。

《芭莎男士》:喜欢一本书你会重复阅读吗?说说最近比较深刻的读书体验。

沈宏非:经典小说年轻时都看过了也可以拿出来再看,比如《红楼梦》。我们小时候书很少,看的书都没头没尾的,被传阅了很多次,四十年代的书也有,红色的,革命的书也有,半地下的像茅盾的书也有,都是没头没尾,没有封面,甚至前几章都没有了。最近张立宪给我发了一年的《读库》过来,有些文章还是很好的,比如一篇文章叫做《一个人的文学史》。

《芭莎男士》:对于传统阅读习惯的人来说,看纸质书时状态沉静,对内容记忆比较深,还有翻阅纸张的快感。而现在的大众似乎习惯于电子化浅阅读,比如在手机上一般读到的内容比较浅白和直接,是否会因此而丧失了深度的思考?

沈宏非:大众的阅读习惯也许在改变,只是个人习惯不同。拿手机和iPad看东西习惯了,拿书反而会觉得太沉不舒服。而且用手机阅读时里面的字可调大调小,还可以改字体,高兴了还可以分享给别人,这是一种即时分享。但是关于深度思考……读不懂的人换什么介质都读不懂。深奥的书永远都是给少部分人看的。

《芭莎男士》: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认为读纸质书会让人气质改变吗?

沈宏非:我觉得这个人是什么气质生下来就定了,气质是不能改变的。六祖慧能连字都不识,连一个读书人都不是。读书能改变命运,但不能改变气质。而且他是哪类的人,他会选择读哪一类的书,只能加强他本来的气质。

《芭莎男士》:科技的发展意味着很多东西被淘汰,现在人们已经不能离开手机了,这样的情境会不会造成阅读素养的倒退?阅读可以和情感对应,电子化阅读跟纸质书相比会不会感觉冷冰冰?

沈宏非:对淘汰的东西还有依恋,这就是一种美学了。有人爱看纸质书,在唐朝的时候可能还有人留恋竹简呢。当初文字从竹简转移到织物上的时候,可能也有这样的恐慌。从织物上印在纸上,又有这样的恐慌——但这是没有必要的,你看你的书,这个对你能有什么影响呢?知识不是一直传承下来了吗?这是一个阅读介质的转变,会从不习惯到习惯。说到纸质书的劣势,用那么多纸印刷,也不环保。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体验,如果你从小读的就是电子书,以后对你有感情的就是电子书。从小吃麦当劳长大的,之后你怀念的味道就是麦当劳。和你的生活记忆有关的,就不是冰冷的,会是温暖的。

《芭莎男士》:阅读兴趣会随着阅历而变化吗?蔡澜说喜欢吃的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对于读书你有好奇心吗?最近什么书籍或者作家的书让你感兴趣?你会为知识储备去阅读吗?

沈宏非:每天都有变化。也许突然有个话题让你感兴趣,就想找书来看看。我是有好奇心才会去读书,现在几乎都看闲书,再说我也没什么专业。最近看的都是旧书,也很少买新书。我也不靠读书谋生也不靠这个求学位。也不用写论文,完全就是凭兴趣。兴致所至,兴趣的书就读一读。

《芭莎男士》:听说你的藏书以万计,那么你的藏书标准是什么?最近都收藏了哪些书?

沈宏非:没有统计过自己的藏书。除了上海、广州的家里有,香港还有一些。实在放不下了,现在出的书种类越来越多,是个人就出本书怎么能放得下。好几个喜欢书的朋友,像我一样要在外面租个地方去放书了。所以以后大家买书会非常谨慎,只买有收藏价值的书。我基本上看的书不买,买的书不看。收藏的书舍不得翻,会翻坏的。关于藏书,我认为如今藏一本书就等于藏一件古董。最近在网上淘的旧书纯粹是收藏,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文革有上千册。最多是菜谱,按系列收,其他藏书主要跟自己生活有关系。比如小时候看过的书,现在想把它找回来。但你不一定再看了,就把它放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还好现在有网络,基本上小时候看的书都能找回来,一本1987年版的《悲惨世界》译本,这是我小时候看的第一个版本,印象特别深,当时会把这一页都记下来。收藏的最早一本是中国最早的外国人编写的西餐菜谱,1899年上海教会出版,教中国厨师如何做西餐,是我爷爷藏的。这个版本比现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的还要老。

《芭莎男士》:网络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也为写作者带来了发表、传播和交流的便利,您是怎么看待被誉为文坛新势力的网络作家的?你的女儿是95后,跟这一代人接触多吗?就你的观察,他们的阅读习惯如何?

沈宏非:我不是文坛的人,不能谈文坛的这些事情。和网络作家虽然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但他们的书真没有看过,有时只是老听别人说到谁,会大致了解一下。因为我觉得还有好多想看的书,没有看完呢,而且他们一写就是大部头,实在没有精力去读。我女儿也是网络作家,但她写的东西从来不给我看,我也没看过。我发现跟90后、95后聊天也要很小心,你要一直跟她们说明有些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他可能会觉得世界上一直是有互联网的,一直是有麦当劳的,因为从他们生下来这些东西就存在,而且觉得你小时候也这样。这是不对的。对于90后或者95后来说,他们生活在网络世界,整天都在电脑上手机上,哪有时间看书?网络覆盖一切的时候,当你看到从音像店走出来一两个人,手里拿着刚买的碟,我从心里面都是敬佩的,觉得这些人真有文化。呵呵。

《芭莎男士》:从给报纸刊物写专栏到有关饮食男女的四书五经出版,阿城说您是罕见的通人。那么你怎么给自己定位?

沈宏非:所谓“通”就是东拉西扯,特别像旧社会说书的,能把一件事撑开了说,比如《水浒》说到武松,武松跑到谁家里看到一个桌子,就开始说这桌子了——是谁做的?用的什么材料?我给自己定位就是文字爱好者,日本有个词叫“活字中毒”,见到字就想看。我大概就属于这种人,包括说明书和路牌,我都要看一看写的好不好。我认为专栏作家不能叫作家,我不是作家,写长篇特别累,我也特别不会讲故事,说书还行。我还就爱听说书的。要加入作协必须写过长篇小说。

《芭莎男士》:你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个今后5年的读书和写作规划。

沈宏非:我是懒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把所有的事情都调整在可做可不做的状态。本来我就不是一个有规划的人。看书还要什么规划?这本书正好落在你手里了,就看看。我最近的工作是准备拍一系列和吃有关的拍视频,跟美食有关的,就是对怎么吃提供另外一个角度。拍视频也是试试看,好玩就多拍点。

《芭莎男士》:不久的将来电子书将会成为主流,纸质书也许主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作为一个热爱书籍的读书人,对于这个发展趋势你怎样看?

沈宏非:我认为将来纸质书会成为奢侈品,会变成一个和个人生活有关的艺术形式,从长远角度看,它甚至会消失。之前的竹简没有了,活版印刷术没有了,纸质书一定也会随着科技进步被淘汰。以后都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也许都不用读书了,生下来把所有知识都输入脑子里就行了?

本文摘自芭莎男士品位5月


分享:
相关阅读

专访霍登轮医生:探索医美前沿技术

在医美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探索和应用前沿技术,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北京润美玉之光美容医院的皮肤科主任,

2024-05-11

乐聚你我,行无定式 TOMMY HILFIGER携品牌代言人

中国上海(2024年5月) -- PVH集团 [纽交所代码: PVH] 旗下全资子公司TOMMYHILFIGER近日宣布,中国新生代偶像歌手兼演员范丞丞担

2024-05-11

人气爆棚 | 刘亦菲现身三亚免税店 国民女星魅力值

SHISEIDO资生堂作为亚洲皮肤美容领域的专家,致力于亚洲肌的潜心精研, 现重磅推出全新悦薇新智感塑颜抗皱霜(昵称:小针管眼霜

2024-05-10

属于妈妈的节日 即刻送上真挚心意

每个女生小时候似乎都偷偷用过妈妈的口红、穿过妈妈的高跟鞋。幻想着自己长大也会变得和妈妈一样成熟美丽。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