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一座活死人墓可以演绎一段神雕侠侣式的爱情,那么一座活死人城呢?
从巴哈利亚返回开罗的大巴并不直接开进城里,同车小同伴们都急着打的赶回旅馆,将自己洗涤干净后美美地吃顿晚餐,然后再美美地睡上一大觉。唯独我俩急着要在去阿斯旺前亲眼目睹活死人城的风采,便在GIZA区下车,先搭了一段地铁,然后步行至艾资哈尔清真寺。
此时,天已近黄昏。
皇帝拦住一个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问他,死人城怎么走?
死人城?
也就是开罗北公墓。村妇补充道。
中年男子想了想,然后拼命摇头,说,我不知道。
又问了几人,几乎都是类似的回答。
此行开罗我俩有两次很邪门的经历,一次是寻找伊本图伦清真寺,拿着写得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文的地址、问了无数人愣是不得要领;另外一次就是寻找这座死人城,几乎所有相关的资料都说这里很有名,有名到随便揪一个本地人出来都能画个地图给你。但事实是我们大费周章,从英语流利的粮油店老板到香水店老板,再从熟悉路况交通的警察到环卫工人,问了无数次的结果是得到一堆“?”号,直到天将黑仍无头绪。
终于逮到一个比较靠谱的。
问:死人城在哪儿?
反问:死人城?
村妇一边比划一边说,人死了,都埋那里,很多很多人,也有活人住在那里,穷人。
对方想了想,跟旁边一个伙计合计半天,终于告诉了我们正确方向。
我俩刚走出几十米,那人竟大喊着从后面追了上来,面色紧张地劝我们:今天太晚了,天快黑了,那里很危险,很乱。你知道的,里面都是最穷的人住,治安不好,万一被打劫呢?你们别去了。
皇帝对此置若罔闻,对村妇说,为什么穷人居住区就一定危险呢?别怕,有我呢!
谢过人家的好意,我们还是决定去一探究竟。
艾孜哈尔清真寺
我俩按那人指的方向沿着艾孜哈尔大街一直往前走,上坡,然后穿过一座高架桥,停步。
身后是喧嚣热闹的现代都市和车水马龙的宽阔马路,眼前却是三条通往不同方向的土路,杳无一人。
活死人城到了。
早在14世纪,开罗的富人大户就开始在这里建造墓地。为保护墓地不被破坏,他们会雇用守墓人,并在墓地里搭建简易住所让守墓人居住。不过,在我们眼里,这里的简易住所看上去倒是十分宜居。
死人城里有的墓宅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从地上的墓屋顺着台阶下到墓室,共有八九个墓葬,每个墓葬都立着石碑和死者的名号。
“死人城”多是达官贵人的归宿,诸如埃及近现代时期的“巴夏”(埃及人对官人的统称),以及埃及改为共和国前后的官员和富人。这些人的墓室都用石料修砌,有刻字的墓碑,很气派。墓主的家属要依据墓宅占地面积每年向政府缴税,有些墓地产权如果原来就是墓主家的,则无须缴地皮税。
“死人城”里的墓宅按照民居风格建造,有院落、围墙、大门、房屋和墓室,房屋多数只有一层或两层,显得有些低矮。大门边的围墙上刻着墓主名字和墓宅排号。墓室下面埋葬着棺椁尸骨。
现如今,在“死人城”里居住的活人,大多是守墓人及其家属。作为职业守墓人,他们几乎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守墓人而言,主人的墓宅也就是他们的家。
死人城里的守墓人主要分为两类,绝大多数人是为别人守墓,也有少数人为自家看坟,且与墓室同居一个院落。为自家看坟的,一般都是家境破落者,既无力在城里置办房产,又得硬撑着门面看护祖坟。
古埃及人的习俗是死者一般安葬在住宅附近,活人、死人“不分家”。在开罗,有六七处这样的“死人城”,里面居住着100多万人。当然,大多数都是穷人。
“死人城”里也通公共汽车,也有出租车,清真寺,咖啡馆、水烟馆、商店和地摊样样俱全。在临近城外大街的路口,还有一些卖鲜花绿枝的小摊,摊前拉着一根根细绳,上面挂着类似中国人办丧事用的纸钱,但不是圆的,而是二十厘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剪纸。
死人城的街道也和别的贫民区一样,垃圾遍地,猫狗游荡。相比之下,这里的街巷更狭窄更杂乱,既无街名指示牌,也无交通警和治安警。也许是傍晚的缘故,迷津般的街巷空空荡荡。
不过,由于这里人少、车少、店铺少,就明显地多了一份宁静。
死人城里居住的不仅仅是那些死去的人和为他们守墓的人,还有很多无家可归的埃及贫民。“死人城”也因为这些特殊的“活人”居民而变成了开罗最有名的贫民区。因为,它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死者的历史,更有鲜活的生者的故事。
“死人城”是开罗活生生的社会窗口,也是开罗社会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在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地皮昂贵的情况下,它逐渐成为开罗最穷者的集中地,也是犯罪活动最多的地区。
攻略:活死人城位于开罗城东北部,可沿着艾孜哈尔大街一直往东北方向走,步行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