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就是神,神即是火。”这是彝族人民反映在其原始宗教中对于火的崇拜和敬畏。“如人和影子,不可来分开。”这又是彝家儿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融于火的挚情眷恋。正是这人与火的相濡以沫的情愫,使得这里的彝民对待火的态度,时时处处是恭恭敬敬,严严肃肃,彬彬有礼。
彝家儿女如是信奉和依赖火,似乎把一生追求殷实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都寄予了火塘融入了火,因此,这里的彝族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长年四季昼夜燃烧不息的火塘。
火塘在人们的心目中既是房屋的心脏,又是人们议论、商榷和决定大事的地方。彝家人有关柴米油盐酒糖茶的家政是在火塘边商定的,婚姻和爱情是从彝家火塘边开始的,穿羊皮褂的孩子们五颜六色的梦境是从这彝家火塘边展翅飞出去的,火塘是山里人的生活中心。
一个新生儿降生下来,要在火塘边取名,在火塘边咿呀学语,传唱彝族古歌梅葛;新娘出嫁要向火塘添薪祈祷告别,新郎迎亲则要在火塘边与新娘及其家人同喝“转转酒”,以示热情和心中的喜悦;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要各取几粒荞籽、稗米、稻麦、包谷和瓜豆籽撒进火塘,烧得缕缕青烟绕梁来预示来年再创高产;人生了疾病或遭遇三灾八难,要用跨火塘的习俗来驱灾御邪,免除苦难。
彝家火塘还是灵光闪烁的神圣之地,大多在火塘左边安设一灵位,尊称火神,视为祖先神灵之所在。每逢年过节,宰杀鸡羊猪,都须端上热气腾腾的上等酒肉饭菜,毕恭毕敬地摆上碗筷进行祭祀叩拜。
彝家火塘,陪伴着山里人熬过了多少寒夜和冬天。依火塘,耍火把,祭火神……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道不清弄不明彝家人与火塘千年一贯相濡与沫的情感的。
每每有宾朋远至,不论天气或冷或热,一律在火塘边接待。人们围着火塘载歌载舞,生命因燃烧而兴奋了,竹笛、葫芦笙吹得满天的繁星都在闪烁;月琴、大三弦弹得所有的大山都在旋转。
此时此刻,人们真正感悟到了彝家火塘的火是奋进,是拼搏,是燃烧和力。眼前是一片欢乐和燃烧的海,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彝乡人都围着火塘载歌载舞,其乐融融,一同通宵达旦热烈欢庆这火塘的祭典。
这个能歌善舞的火的民族,永远把火作为光明、热情、团结、繁荣、文明、进步的象征,并由此孕育出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彝家火塘、火把民俗文化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