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汁原味的藏戏在神秘的面具下突然爆发出一串悠长的歌词表演者一抬手,一埋头鼓和钹的声音即刻响起藏戏独有的唱腔回荡在空气中
说实话,对于藏戏咱是一窍不通,看个热闹可以,门道是一点摸不着。言语不通,文化内涵更是无从得知。
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其中,源远流长的藏戏,就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不仅剧种流派众多,还有着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富。从古到今,凡藏戏演出的场地,皆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视其为戏神。凡开场戏也首先要祭颂汤东杰布,看戏的观众捐献钱物,也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上哈达。
藏戏是藏传佛教大型佛事活动中最吸引人,最独特,最具有浓郁的藏族地域性文化色彩的舞蹈。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此戏集说、唱、弹、跳于一体,代代传承藏戏不息,并保留了藏戏初始时的唱腔、舞蹈和服饰风格,被誉为藏戏的活化石。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是藏戏艺术的根基和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藏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藏戏不仅舞蹈、乐器需要师傅指导,就是服装、道具的制作也需要师傅亲自传授,这些年因老者的逝去,神舞缺少了专家指点;更因如今入寺僧人的减少,表演规模大不如从前;会跳神舞的僧人也寥寥无几;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面具、服饰、乐器等方面制作渐失了原始风味,更是受经济拮据的制约,藏戏的保护和传承日显艰难。藏戏以其浓郁的宗教艺术色彩,在藏区信教群众中有着极深的影响,同时藏戏是优秀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如今除了在宗教仪式上表演,通过艺术加工编排后,作为藏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还将会为藏区的旅游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蓝面具派在藏戏中影响最大,分为四大流派,日喀则地区就占其三,即昂仁的迥巴派、仁布的江嘎尔派和南木林的香巴派。藏戏中保留了大量早期宗教仪式和民间歌舞的内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迥巴藏戏表演艺术内涵丰富,表演形式自成体系,在诸多藏戏流派中是艺术发展完整成熟、地方特色鲜明浓重:表演时舞姿热情奔放、技艺水平很高,艺术感情丰富,唱腔优美、很有特色,演唱方法中运用头腔共鸣较多,高亢宏亮的嗓音内含宽厚深沉的韵味,另一个显著特点,即穿插“堆”地区的六弦弹唱、堆谐歌舞和酒歌等,而迥巴藏戏独特之处在于开场戏“温巴顿”中穿插表演“波多吓”。藏戏的表演有打击乐器伴奏,但比较简单,只有一鼓一拨。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藏戏的唱腔,至少有20种,男女老幼,哀乐悲欢都不相同。一般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迥巴藏戏里成立最早,参加雪顿节会演却很晚。据说开始他们每年只去日喀则给班禅演出,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因达赖喇嘛的一个亲信侍从喜欢迥巴而将他们介绍给拉萨观众。
在旧西藏,藏戏艺人多为流浪艺人,朝不保夕,藏戏濒临消亡。
深植于民间的藏戏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内容既有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的演绎,又有劝善止恶、规范伦理的说教。2006年藏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