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以前自己不知道这个地方的时候,总以为中国只有北京一个故宫。其实话说回来沈阳故宫还是最早的,在清朝入关前的初期,他们将皇宫设建在了沈阳,不过后期因为整体的发展原因迁到了北京,随后这座当时辉煌的皇宫就遗留在沈阳的这片土地上,被人们称之为“陪都宫殿”。
虽未到国庆之时,但初秋之际的沈阳故宫早晨依然有不少游客来参观游览。按照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游览这里有三条路线可行。
东路:其实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1627年至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西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于1782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东巡”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清晨的阳光斜射在过往行人的脸颊上,漫步行走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很多建筑都基本是后期翻新修建的,唯独不多而珍贵的原迹已被玻璃和围栏已经远远的圈了起来,以免游客上前触摸损坏。
位于大正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的十王亭,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廷的宫殿建筑的反映,十王亭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历史所仅有。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与其对称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在故宫的每一处你都可以细嗅到当年这里的威严气息。从大殿一路不知不觉的走到了故宫的后花园,假山,溪水,篱笆围起来的花草树木,让这里散发出阵阵怡人的清香。
沈阳故宫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的剑,皇太极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恰逢时间不对,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展馆都是处于闭馆状态,太遗憾了。
虽然以我们现代人眼光观看这里的话,或许只能透过视野看到色迹斑斑的古老砖墙,黄与绿相结合的琉璃瓦印记着大清朝的曾经盛欣。
得小时候还买过一些小人书,书上记载了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后,在沈阳的旧城中心修建了大政殿与十王亭,而这些就是故宫的雏形。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他与孝慈高皇后所生的第四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而在这里也就是他将女真族改为了满洲,将国号改为了:“清”。直到皇太极去世后,这里都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在前面我们说了沈阳故宫的历史,现在我们接着来说说故宫里面那些珍奇异宝。因为这里是北京故宫的前身,所以历来的皇帝们都是非常注重的,其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多次回到这里拜谒祖陵。而每次回来之时,都会为沈阳故宫送贮,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不过沈阳故宫也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流失:沙俄侵占沈阳,张作霖将珍品送人,等等事件,一段时间让这里成为了“空城”。不过在解放后,来自全国各地捐助,沈阳故宫的藏品也慢慢的恢复了起来。
对于沈阳故宫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清楚的,不过与阿诗行走在这里的每一处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充满了敬仰之心。为了解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处而自豪,为能与新中国一起共同努力着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