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300亿美金买了一个很牛叉的公司,名叫“牛叉个屁”

  编辑:landyliao
2016年10月02日 15:50来源于:科技新知
分享:
科技新知小新说手机制造商都开始自己造芯片了,高通得找点别的出路!《华尔街日报》报道,高通(Qualcomm)或并购牛叉个屁,即NXP恩智浦半导体,交易金额高达300亿美元。即使没有前戏,消息一出,两家股票还是立刻就

© 科技新知

小新说

手机制造商都开始自己造芯片了,高通得找点别的出路!

《华尔街日报》报道,高通(Qualcomm)或并购牛叉个屁,即NXP恩智浦半导体,交易金额高达300亿美元。

即使没有前戏,消息一出,两家股票还是立刻就高潮了,高通周五股价大涨6.3%,NXP更飙涨16.9%。

牛叉个屁是个啥牛叉公司?

直接拿手机当卡刷已经成了潮流,NXP就是它背后的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另一位是索尼)!

半导体也要买买买

半导体并购不但能提高整体规模,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和长期增长中保持价格优势。因此在过去两年发生了频繁的半导体并购交易。

去年以来,全球半导体并购规模创历史新高,并购规模已经高达750亿美元,当中不乏Intel并购Altera,软银并购ARM这种世纪婚礼。

但在并购潮中,财大器粗的高通始终守身如玉!

NXP没把持住,包养了思卡尔(Freescale),成为全球最大车用芯片制造商。

如今明显有意跨足汽车芯片领域的高通,顺理成章要对NXP下聘礼了!

2016年上半年半导体企业收入排名,高通第五,NXP第10,收购完成后很可能超越Avago和博通这对CP,上升到第四位。

卖芯片还不如卖毛片赚钱

近年来,得益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火热,无线芯片和手机处理器的供应给高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环境和竞争者的迅速崛起,让高通面临增长缓慢。

高通独特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他的掣肘,虽然高通通过设计和销售芯片挣钱,但向手机制造商授权相关专利收取的专利费则占了营收大头,在手机滑落的2016,势必会影响高通未来的增长空间。

而且诸多厂商也开始打造自有芯片,比如苹果、三星与华为等,过去科技产业常见的垂直分工态势,将有会朝向「垂直整合」发展,系统业者将从中扮演主导角色。

如果收购成行,高通将在手机芯片以外,扩展了数十条产品线,并将芯片的应用范围扩充了几百个领域。

高通要学老司机开车!

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Rob Yeh曾表示,“高通将创新长期致力于实现更智能、更美好的互联世界。但为了真正保持互联,我们需要关注将我们带往各处的车辆。”

今年 在北京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我们想告诉大家,高通的骁龙芯片除了给智能手机以外,还能给物联网行业带来哪些机会。”

高通要寻求业务多元化,车载芯片是个绝佳的选择,利润率高,而且无人驾驶也是个热点趋势。

高通近来在汽车领域上动作频频,继发布了基于汽车平台的骁龙820A汽车处理器后,高通在车联网上继续发力,推出了一个针对智能互联汽车参照平台,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具备LTE、GNSS、WiFi、DSRC/V2X和蓝牙等关键无线通讯技术,可以解决目前车联网平台的可扩展性、无线共存以及未来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去年年末,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也花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主要面向汽车领域的美国半导体公司飞思卡尔(Freescale)。

除了车载娱乐系统,飞思卡尔的芯片还能钻进新能源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的微控制器(MCU)。后者相当于智能汽车的 CPU。

收购飞思卡尔让NXP成为汽车芯片领域规模最大的供应商,NXP也成功引起了高通土豪的注意!

高通想要买下恩智浦显然也是在为汽车自动驾驶做技术储备。收购则是最快的方式。而通过此次交易高通可以从单一的无线芯片制造商转型为在汽车、安全和移动支付领域都具备优势的拥有丰富产品线的供应商。


分享:
相关阅读

心如莲华 | 七夕所念,莲礼诉情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将至,星河低垂,总有些古老的情愫在心里轻轻颤动。当城市霓虹暂歇,抬头望见银河如轻纱铺展的刹那,你是

2025-08-18

二十四年沉淀破局,BINJORA冰洁重塑中国高端羽绒

深耕行业二十四载的专业羽绒品牌BINJORA冰洁,近日正式宣告品牌开启全方位战略升级新篇章。 凭借对高知精英群体独特需求的深刻洞

2025-08-15

粉色风暴强势席卷!G-SHOCK GA-V01霓虹粉开启潮流

在G-SHOCK以「开放V世界」为概念推出GA-V01 系列时,其颠覆传统的未来潮流设计就惊艳全场。继首发的未来银,荧光绿,紫罗兰,超

2025-08-11

TUMI 途明官宣亚太区代言人——魏大勋

精彩演绎19 Degree Lite 系列广告,共启卓越旅程新篇章TUMI亚太区品牌代言人魏大勋携手呈现19Degree lite系列石墨黑国际版四轮登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