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昱宏(中新经纬实习生,台湾居民)
在台湾,计程车(大陆居民口中的出租车)行业非常发达,即使尖峰时刻,叫车也不太困难。在北京,相较于路边拦车,使用类似“滴滴出行”这种结合互联网科技的叫车平台更为流行;出行平台大大改变了大陆居民使用出租车服务的方式,也颠覆了我对计程车行业的固有印象。
黄色车身的计程车在熙来人往的台北街头来回穿梭。计程车司机瞪大眼睛寻找"猎物",唯恐稍不留神,能到手的客人,给其他司机拦了去。台湾的乘客能路边招车,也能使用手机叫车服务。不若大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台湾乘客普遍路边拦车,到达目的地后再以实体货币付款。不过,电话叫车已日益普遍,部分业者也支持了储值卡与信用卡(银行卡)支付。整体来说,台湾的叫车与支付手续日渐简便。
台北的计程车供过于求,甚至你在路边甩手活动筋骨,都可能引来两三辆计程车驻足。计程车企业竞争激烈,司机为保客源出尽奇招,整洁的服装与干净的车体及车内环境是最低要求,讲讲笑话、方言教学等互动模式早已落伍。如今,车上电影院、KTV等娱乐正变得不可或缺。在台北,乘客被计程车司机奉为上宾,司机想尽办法让乘客再打电话叫车。听说,有些积极的司机,甚至记录下乘客使用出租车服务的习惯,每日出现在乘客习惯的乘车位置,等候着提供服务。
在大陆,联结互联网科技与出租车产业的智慧平台,滴滴、神州、首汽、易到等出行平台陆续问世,创造了有别于传统营运模式的智能出租车产业生态,大大改变了民众的出行方式:不再需要路边拦车或拨打电话叫车,用户仅需开启手机APP,完成指定操作,便能享受出租车服务。以“滴滴出行”为例,其运作模式与Uber相似,注册会员、绑定支付即可定位打车,但不像Uber试图颠覆旧有出租车产业,滴滴出行作为一个出行平台,希望让传统出租车司机省去寻找客源的时间与精力,让乘客不必漫无目的的沿路拦车。
如今,滴滴等网约车软件几乎已成为必备手机软件,大陆民众普遍习惯了使用各种平台软件寻求出租车服务的打车模式。各平台也不断推出新服务满足使用者,比如不只提供传统出租车的打车服务,还有中高价位的专车、价格较优惠的快车,以及费用最低的顺风车等。
不久前,我冒着近40度的高温在北京圆明园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户外步行。步行结束后,看着眼前人潮汹汹的公交站、路上满载乘客的出租车、手机地图上遥远的地铁站,又累又饿的我琢磨着还得再忍耐忍耐了。这时,对街一辆白色私家车缓缓驶过,同行大陆友人瞅了瞅车牌,唤我上车。原来,他早用叫车软件打了辆快车,不仅“搭救”了彷徨无助的我,也让我见识了互联网科技的便利。整个用车过程,无需拿出钱包,一台手机搞定了所有事情。
台湾其实也有类似的服务,就是上述的Uber平台。然而,Uber损害了既有出租车业者之利益引起了强大反弹,使它在台湾的发展受到阻碍。台湾居民对于网约出租车的观感不是太好。以我个人来说,在台湾,我从未使用过任何互联网叫车平台;印象中,身旁的亲朋好友似乎也没什么人使用网约车。因而,我对于大陆网约车的发达与受欢迎程度感到惊讶。
不过,网约车也并非如此完美,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身旁的大陆朋友认为这些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行问题,但乘客可能必须支付比以往更多的费用。同样以“滴滴”为例,若不加价,尽管周边可提供服务的空车很多,也是无车可乘。另外,司机有时很难找得到乘客,或者耗时较长。记得第一天到北京实习,同行的实习生用“滴滴出行”叫车,与司机多次通话后始终看不到车辆驶来,最后只得作罢,赶紧飞奔公交站。
两岸出租车产业发展现况不尽相同,各有长处与缺失。台湾传统计程车司机一般自律、以客为尊,受车行的监督、管理,调表、绕路等侵犯乘客权益案例并不多见;然而,其最为人诟病的,便是过分积极招揽乘客,交通违规事件屡见不鲜,恶化了台湾的交通环境。大陆方面,北京传统出租车服务也有“宰客”现象。一次出游,我们6个人分乘两辆出租车,其中一辆的费用不过20多元,但另一辆车的友人竟付了60多块钱。不过,网约车平台出现后,出租车产业受到了较多的监督。比起传统出租车,与现代互联网、移动支付科技紧密联系的网约车服务,能让乘客藉由APP看到路线、记录车牌,并在下车后收单付款,让打车与支付更加方便、更加安全。(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