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公司打算怎么赚钱?」
「哦,第一我们用户的直接付费可以产生收入,二是我们铺开规模跟对手竞争,三是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我们的线下流量可以衍生出新的模式。」
这个回答是不是很像小蓝单车?
事实上,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迷你 KTV、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仓……这些新噱头们的套用起这个回答来都可以毫无违和感。
而这几天,小蓝单车死了,以一种矛头直指资本的姿势。
不论是 app里难以退还的押金、公司总部「野兽骑行小蓝单车还我血汗钱」的红色横幅,还是各家媒体对小蓝单车融资情况的分析,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我小蓝是穷死的。
那么,这些讲着相同故事的公司们现在挣到钱了吗?11月 16日的凤凰网科技峰会的新消费圆桌论坛上,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无人货架果小美、共享充电宝街电科技、无人健身仓觅跑、迷你 K歌厅星糖miniKTV在现场做了分享。
迷你 KTV、共享健身仓、共享充电宝:基本半年就回本
现在,大型商场里几乎都摆着那么几台私密的迷你 KTV设备。
对于 KTV这种本身就属于线下的商业模式,新型迷你 KTV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实时把流量和用户数据上传,再对这些数据和流量进行新的转化。
星糖是迷你 KTV领域的重要玩家之一,且现在线下维度已是盈利状态。和之前 O2O时期的烧钱补贴大作战不同,星糖的服务基本上都是付费。
星糖联合创始人李瑞凌介绍,目前行业中各家的及其成本都不太一样,便宜的一万多,贵的两三万。
星糖目前的用户付费数量,已经可以基本覆盖机器成本和场地租金。
相比迷你 KTV动辄 20元、30元的起步价,共享健身仓们的价格就显得比传统健身房便宜太多:传统健身房一般推出上千元的季卡、年卡,或数十元的次卡;共享健身仓们则可以直接按时间定价——一分钟两毛钱,跟以前打电话差不多的价格。
普通用户的运动时长从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所以在健身仓的消费一次也就 4、5块钱的样子。
共享健身仓觅跑创办于今年 7月。创始人毕振介绍,觅跑的每个健身仓的箱体成本大概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平均每天被使用的时长大概是 4、5个小时,在高档小区可以达到 7个小时左右。
如果按每天被使用 5小时来计算,觅跑一个健身仓每天可以收回 60元,大概 6-8个月可以收回成本。
与觅跑明年才能盈利不同,共享充电宝的街电在上上周宣布了部分城市的盈利消息。
据街电科技 CEO原源介绍,街电的机柜成本大概在一千元,进驻商家的成本大概一两百元。
街电采取押金 99元,充电每小时 1元、首半小时免费的形式,目前已有将近两千万用户。现在比较成熟的机柜,平均一天会有 4、5个订单,平均客单价 2元钱,所以每个成熟机柜的日收入将近 10元钱,差不多半年可以收回设备成本。
无人货架在试图入侵你上班的 8小时,而无人便利店的目标你是工作时间之外的 16个小时。
不管是无人零售还是传统零售,它们的基础生意模式都是赚取商品差价,这也是做办公室无人货架的果小美现在的情况。
果小美刚刚成立不到四个月,目前毛利润为 30%,仍在铺市场的非盈利阶段,但已经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 7000万美元融资。
除了上述和传统零售一致的赚差价,果小美合伙人金平还认为果小美能够获得的线下流量、准确的办公室白领定位以后会是很好的变现资源。
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 CEO陈子林则直言,「我们目前不是特别关注盈利。」
与果小美一样,缤果盒子希望也通过大密度的投放,让自己的店铺甚至里面的货架都能够成为一个资源渠道,计划三年铺十万个店。同时,无人便利店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完全数据化处理,这种精准数据的价值是未来可以探索的盈利方向。
要么做门槛高的,要么成为第一、第二
和小蓝单车讲着差不多的故事,怎么才能避免成为凶多吉少的第三名,跑进前两名?有人说自己选择成为第一,有人说自己做的事门槛很高。
在无人货架领域,果小美的融资速度是行业第一。很多比果小美做得早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已经开始缩减成本和规模。果小美合伙人金平认为,新零售行业的供应链很重,融资速度非常重要。他认为在无人货架领域,「如果今年年底拿不到一亿美金,也就是明年连门票都没有」。
街电科技 CEO原源说,街电会加大供应链的投入、加快扩张速度,来保持自己的领跑优势。
另一方面,缤果盒子 CEO陈子林认为,共享单车的门槛有些低,而无人便利店对于资本、团队和供应链的门槛都要考一些。觅跑 CEO毕振也说,共享健身仓需要和社区对接,这比对接学校、商场和白领的门槛要高。
另外,无人便利店和共享健身仓们进入小区之后,在小区范围里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共享单车那样和对手们挤在一起,可以避免一些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