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哈尔滨旅游,最常规的线路无非就是去那条最著名的中央大街购物,去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参观,再就是畅游太阳岛。但那都是展现哈尔滨现代繁华的一面,要想真正读到哈尔滨的历史和故事,就必须要到人称“老道外”的老街去看看。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目前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但相比起“巴洛克风情街”里那些修缮一新的建筑,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原汁原味的,甚至有些残破不堪的老房子,还有那看上去有些杂乱的老街道。虽说大部分已成为危房,不再适合居住,但是这正是老道外的精华,是哈尔滨的老味道。其实哈尔滨的发展历史并不算久远,真正兴旺起来大概是日俄战争以后的事了,随着1904年俄国战败,俄国不得不让出了它曾经独占的一些利益给日本,随后两个强盗开始瓜分在东北的利益。19世纪末,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且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当时的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而道外区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当大批移民的涌入,哈尔滨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殖民者和淘金客的天堂,从而也使哈尔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甚至某一阶段,常驻哈尔滨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多。从某种角度看,到来的殖民者,也许并不完全是为了赚取利益,也是在为自己开拓梦想实现价值的一个过程,并给哈尔滨带来了文化,宗教,工业,教育等方面的促进,还给这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个殖民者也都在尽心竭力的建造自己梦想中的家园,并努力的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也把他们曾经的家园,记忆中的故乡,努力的复制到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把对故乡的浓浓思念,沁润在这里的每一座精心雕琢的建筑当中。所以现在,在哈尔滨城市的各个角落,还都能够看到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而道外,则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在老道外临街的建筑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外墙立面背后的空间,则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走在老道外的街道,这里曾经商铺林立繁华热闹,但当百年过去这些老街已变的破朽不堪,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也正是这样的破旧,才成就了这座城市百年的故事,也让后人在这里不停地探寻它百年前的记忆。